嘉陵历史名家论坛由重庆历史学会及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合办,定期邀请历史学名家开讲,主讲内容涵盖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热点话题,已形成系列规模讲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学习平台。
本期讲座嘉宾:包伟民,浙江省宁波市人。198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集中于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东南区域史等方面。代表作有《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2001)、《宋代城市研究》(2014)、《陆游的乡村世界》(2020)等专著十余部;主编《唐宋历史评论》学术集刊。
2024年12月6日,由浙大城市学院包伟民教授主讲的新一期西南大学“嘉陵历史名家论坛”正式开讲,主题为“史家的困局——两宋文献阅读认识点滴”。本次讲座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张文教授主持,学院内外近百名师生聆听本次讲座。
正式进入讲座内容前,包伟民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都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不过历史学研究以前的人类社会,它比研究当今社会多了一道工序——复原史实。历史研究首先必须复原史实,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大多数史家却存在重史实复原、轻现象解释的倾向。
包伟民教授首先以“南方地区麦作推广是否主要由北方移民影响”为例,讲述了解读历史资料存在信息零散之困。包伟民教授指出,对于“非常态”社会现象的记载往往更吸引人们的关注,导致人们倾向于将麦作的拓展归因于某种特定的外因,而忽视了江南地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农业生产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满足需求的现实。因此推广麦作以提高复种指数,无论在传统、技术还是效率等各方面,都是最符合实际需求的选择,这才是麦作推广的核心内因。所以当我们面对信息零散之困,应学会容忍留白,窥一斑而知全豹,克服一叶障目,做到洞幽察微。
包伟民教授引用了王国维先生的“读书得间”理论,深入探讨了史学研究面临的“读书得间”之难。所谓“间”,指的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超越文字表面的深层信息。他以“唐太宗是否乐于纳谏”为例,包伟民教授对比了不同史书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强调从书写者的立场、目的等多方面因素去解构文本的重要性。他强调,“榨干史料中的每一滴水分”是现代历史文本研究中常见的“后现代”取向。然而,真正将这一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尤其是与研究者自身的立场相结合时,“读书得间”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在史学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资料,还必须关注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部分,并努力解决这些矛盾。
包伟民教授通过提出“宋人的食量一般有多大?”这一问题,谈及史学研究中常遇到的知识不足之窘。他深刻地展示了史学研究往往会触及历史社会的广泛领域,且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深入探究。他指出,历史学者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有些知识并非仅仅通过勤奋阅读就能获得。知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利用历史文献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领域,拓宽研究视野。
包伟民教授以“你能够解答宋人的数学题吗?”为例,阐释史学研究中存在的时代隔阂之蹙。不同时代,社会文化、制度、经济、环境、风俗大不相同,以今人的心理与认识水平去理解古代,常常捍格。所以在研究史学的过程中,要把材料和问题尽可能地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研究,且不可以用今人的眼光去审视材料和看待问题。
讲座后的交流环节,包伟民教授耐心地解答了现场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本场讲座,包伟民教授通过分享他在两宋历史研究中遇到的各种实例,指出解读历史文献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这些困难的方法,旨在引导我们共同突破“史家的困境”。讲座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张元鑫;图:党敏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