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红色印记、百年风华:红军长征及川陕革命根据地文物展”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 2021-05-17 10:0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21年5月15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同时迎接第四十五个国际博物馆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与校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红色印记、百年风华:红军长征及川陕革命根据地文物展”在校博物馆内顺利开展。

北碚区政协副主席韩燕同志,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教授,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院长邹芙都教授、历史博物馆馆长卞兆明副教授、杨宇翔博士,历史文化学院荣休教师胡长林教授、刘韵叶教授,文学院曹建教授,美术学院荣休教师刘增献副教授,校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老师,以及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文学院等学校各院的师生代表和闻讯前来参观展览的观众出席开展仪式。

在开展仪式上,邹芙都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缘起及展品概况。本次展览所展出的文物,是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精选珍藏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路上留下的各类文物。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第一任主任孙培良先生的倡议下,历史系邓子琴先生带领民族考察队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进行考察;杨光彦先生带领包括李立新、胡汉生、洛兆伦等老师在内的社会实践队,在川北的通、南、巴、阆、荣等地调研。其间征集到的文物共计一百余件,既有实物,又有文献资料:有红军方面的钱币、路票、宣传品等,还有当时召开的党代会的代表证、决议书、行动纲领等;又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争的遗留物,更有红军战士的家书、烈士的遗书。这批文物再现了红军长征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所经历的艰苦革命岁月,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在建党百年之际,历史博物馆将这批文物精心整理展出,对于长征精神的弘扬和党史学习教育的促进,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接下来,历史文化学院杨宇翔博士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发言。杨宇翔老师表示,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如灯塔般指引着我们前行;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将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积极践行长征精神,学习发扬红军的意志、气魄、自信、理想。同时,杨宇翔老师鼓励各位同学珍惜当下在西南大学和平美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复兴矢志奋斗。

其后,校史宣讲团的几位同学发言,并为大家深情朗诵了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诗作的代表——《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将在场师生带回到了艰苦而又激情澎湃的长征路上。

最后,校党委副书记潘洵教授发表讲话,并宣布展览开展。潘洵教授表示,此次展览,就是在我们开展整个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的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向大家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历史片段——红军长征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本次展览展出的文物,能够给我们最形象、最直观的历史教育;在参观这些文物时,我们也是在与文物进行直接对话,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长征是一次树立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入了解、学习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红军长征的历史,传承好伟大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继承先辈意志,接过革命星火,把革命精神、长征精神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力量和亲身行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开展后,韩燕副主席、潘洵教授、邹芙都教授等领导、老师,以及广大师生在馆内参观展览。整个展览现场气氛热烈,到场观众们互相交流党史知识,无不为红军当年之艰苦事迹动容,纷纷表示要继续学好党史,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历史文化学院惠一童同学在仔细阅读当年红军战士留给家人的家书时表示,当年可能只是与他现下年龄相仿的红军战士,为了贫苦人民之幸福,为了国家之安康,就敢于参加红军投身革命,这让他感受到强烈的震撼;红军战士可能文化水平不高,家书甚至可能都是他人代笔,但那份纯洁的革命理想,是他一生都会敬仰的。正有志于革命史学习的左天宇同学提到他的发现:此次展出的红军标语、红军战地宣传品,非常具有地域特点,与他曾参观过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红军宣传又有些不同,反映出了红军是如何就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的,很是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记者也到现场进行了采访。

本次展览于5月15日至5月22日间开展,是我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力举措,令广大师生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在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