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20级民族学班同学们在王彦芸老师和李思睿老师的带领下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大利侗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民族学田野调查专业实习。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专业的“成年礼”,田野工作与田野报告写作是民族学学科的基本学科方法,也是学院每年民族学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今年,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以及实习教师的带领下,2020级民族学班同学深入贵州省都柳江流域上游侗族地区大利村,通过亲身参与村落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深入了解地方社会文化事实,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完成了扎实的田野工作方法训练,同时也在异文化的生活学习中开拓了人生的视野。
一、田野前期准备
在进入田野前,同学们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指导下,从专业、安全、精神几方面开展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在专业方面,王彦芸和李思睿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对所前往地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整理、阅读和讨论,目的是使大家在出发之前对地方社会形成初步的理解,并产生若干问题意识,从而避免盲目地前往调查;其次,两位老师从田野方法技巧上开展了行前培训,对田野工作的安排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针对田野可能出现的若干情境做了细致地交代,缓解了同学们要面对陌生社会的焦虑感,对田野产生了初步的熟悉。
另外,出发前,在学院的大力组织下,为同学们举行了行前动员大会,学院副书记、纪委书记张静、学院副院长李晶及实习带队老师们共同出席了此次动员会,在会上,学院领导对同学们即将到来的暑期实习从纪律、安全、专业学习及身心状态等各方面进行了培训与嘱托,为实习老师们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也为同学们的实习状态进行了良好的调试和充分的准备。
二、初入田野
一切准备妥当后,7月5日,2020级民族学班的成员乘坐高铁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随后乘坐大巴车辗转山路到达大利侗寨,经过短暂的安顿修整,田野工作随即拉开了序幕。按照三阶段田野计划——即第一阶段田野调查形成整体观;第二阶段拟定主题方向开展专题调查;第三阶段田野报告写作——同学们组成了小组开始在村中进行参与观察与访谈。白天同学们外出调查,夜晚,实习老师和同学们聚在一起,集中讨论这一天搜集到的信息及其从中生发出的学科问题,讨论结束后,同学们还要将这一天的田野速记进行整理,纂写田野笔记,并且为第二天的调查拟定提纲和计划。
因此,进入真正的田野后,同学们才发现,真正的田野调查是非常繁忙和劳累的,头脑中也要时刻运转,对体力和精神都是双重考验。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慢慢适应了寨子里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所搜集的信息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对大利侗寨的地理生态环境、聚落空间、建筑结构特点、亲属关系、生计状况等一系列基本情况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田野交往方面,虽然一开始面对陌生人尴尬谈话的局面在所难免,但同学们的礼貌、真诚,和对地方文化的尊重,慢慢地获得了村民们的信任,民族学班的同学们逐渐认识了村寨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同学们细心倾听当地人讲述故事和生活细节,不仅仅收获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在为人处世和交流沟通方面也获得了很多的锻炼和提升。
三、确定主题与田野报告写作
在经过两周的田野调查之后,同学们逐渐浮现出自己感兴趣的选题,田野调查随即进入第二阶段——分主题调查阶段,王彦芸老师和李思睿老师带领大家开展了田野开题会,每一个同学都在会上汇报了自己的主题,以及田野报告的计划,随后,再一一与两位老师详细讨论田野报告主题的可行性,明确自己需要补充调查的方向。两天后,每一个同学都定下了自己的主题,开始紧锣密鼓地在主题之下持续开展田野调查,并且收集与之相关的文献和材料。
田野实习的最后三天,是田野调查报告写作时间,有了第一阶段的“整体观”和第二阶段的问题意识,以及一个月以来全班同学每日田野笔记资料共享为基础,每一个同学在各自的主题下都顺利完成了三万字以上的田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不仅反映了同学们这一个月以来对地方社会文化事实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反映了是否将学科理论知识、方法范式在地方社会情境中充分运用。田野调查报告的完成,标志着,作为民族学本科生“成年礼”的田野调查训练,至此圆满结束!
学院领导、指导老师和20级民族学班同学合影
四、田野实习总结
在一个月的田野实习中,2020级民族学班的同学们扎根乡村,在乡村中深入理解“民族学”学科,也在乡村中了解社会、民生,进而理解广阔的中国。在此次田野实习中,同学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同时突破自我深入陌生社会、陌生文化,努力理解“他者”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田野撒下了青春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