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成为人,其核心在于其拥有‘自由意志’”;“人通过审美实践,将环境‘人化’,且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证实自己,并最终提升人的自由意志”……4月25日晚上7时,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文教授为附中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苏轼的人性追求与审美人生》的讲座,用深入生动的历史细节诠释了苏轼可贵的人格品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勇亲临现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杨森老师、马彬琼老师一同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
张文教授首先从社会上部分人士对文科的片面认识出发,聚焦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融合的时代背景,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点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与伟大意义。
随后,张文教授从“人性与审美”出发,生动阐释了人性、审美、审美实践等概念,他指出:人之所以成为人,其核心在于其拥有自由意志,人性追求需要价值校准,而审美起到了校准的重要作用,人通过审美实践,将环境“人化”,并最终在实践中提升人的自由意志。
接着,张教授立足苏轼生平,以人物细节勾勒出苏轼鲜活的轮廓,从坎坷的科举经历到艰难的为官历程,从“乌台诗案”到随后的贬谪生涯,而贬谪之后的苏轼迎来了其人生中的诗赋创作高峰:在《后赤壁赋》中,我们读出了其妻王闰之成就一代才人的点滴贡献。在《前赤壁赋》中,我们读出了他对自然、对生命的姿态,以及对短暂与永恒的认识——正是苏轼赋予了自然鲜活的生命,所以其诗赋流传千古,感动后人,这正是人性透射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苏轼人化了环境,最终又得以超脱自然。在《定风波》中,我们读出了苏轼在人生逆境中的自然审美情趣,这是旷达超脱的胸襟,这是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可以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黄州又造就了一个不朽的苏轼。苏轼的一生,是极具审美情趣的一生,也是精神元气充盈的一生。而苏轼的审美追求,始终建立在对人性的坚持之中;苏轼的人性坚持,源于一个具备了自由意志者的自然选择。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交流,将讲座氛围再次推向高潮。张教授告诫同学们,读史要多读人,在历史学习中,同学们既要关注宏大的历史叙述,更要关注每一位“自然人”的精神品质;在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同学们应更多从兴趣出发选择历史、选择文科,为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