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中国近古以来的乡村地名》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发表。该文认为:中国近古以来乡村聚落地名群风貌的时空差异一直存在。宋代乡村聚落地名群风貌存在东南、华北两种类型。东南类型以鄞县、琴川为代表,乡村地名中以“村”“庄”为通名者均占一定比例,通名中水文地名较多,“姓氏+家+通名”式地名所占比例较大。从宋至清,该类型乡村地名群的风貌和地名变化较少,乡村地名最为稳定。华北类型以安阳、泸州为代表,其乡村地名中以“村”为通名者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姓氏+村”式地名所占比例最大。安阳的乡村地名中“方位+同名”式搭配使用较多且一直相沿,以“村”为名的特色长期不变;而泸州的乡村地名风貌变化较大,特别是以“村”为通名者比例大大下降,清代出现大量“姓氏+家+自然通名”式地名。地名群风貌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代差异,往往是特定地域、特定时代人群的共同诉求驱动形成的。乡村聚落地名群的空间差异和时代变迁背后,隐藏着真实的乡土历史记忆。
该文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研究古代乡村聚落地名群风貌变迁的学术论文,对于中国古代的乡村聚落地名群的系统研究,为目前全国正在开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志的编纂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基础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