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新闻 > 正文
学院举办日本问题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
发布时间: 2023-09-20 21:2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为拓展日本问题研究新视野,推动新材料的挖掘与使用,分享新理论、新方法,加强青年学者的交流,2023年9月16-17日,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材料、新理论与新方法:日本问题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顺利举行。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青年学者受邀参加了工作坊。中国日本史学会原副会长、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原院长李卓教授应邀担任工作坊总点评嘉宾。

在开幕式上,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勇副院长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王勇副院长表示,历史文化学院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工作坊的筹备工作,诚挚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与会,希望青年学者们在会期间积极分享学术成果,交流学术经验,推动我国日本研究事业发展创新。李卓教授在致辞中谈到了近年来青年学者在史学研究中的积极贡献,指出青年学者在学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热心搭建交流平台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工作坊共为期两天,由会议报告、交互点评、圆桌讨论、专家总评等四个环节组成。在会议报告环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若愚副教授就东亚外交史视野下的日韩关系发表了见解,指出日韩领土问题、中美因素在日韩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认为美国应当是考虑的“刚性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冰洁老师探讨了浮田和民“理想的帝国主义”理论的本质及其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转变。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马千里副教授分析了日本“印太构想”出台后对其东南亚战略的影响,认为“印太构想”的实质是日本的一种秩序战略。学院杨宇翔老师探讨了江户时期日本的疫病问题,重点关注当时日本医疗界对疫病的防治措施。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张博副教授探讨了荻生徂来通过“唐音直读”实现了所谓的“圣人之道”,以及“圣人不可学而至”的宇宙论意义。学院左春梅老师利用大量一手文献分析了抗战前后日本对于大后方的调查,研究了日本对中国抗战胜利条件的认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孙传玲副教授对后冷战时期日本在湄公河次区域政策的演进脉络进行梳理,并关注了该区域在各国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变化。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郭小鹏副教授透过战后日本大阪都市圈走向衰落的历史,探讨了现代日本城市发展的新面向。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志永老师、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亮老师、高佳博士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李军助理研究员、学院张新超副教授、高科副教授、王伟宏副教授、张以静老师等参与了圆桌讨论。

圆桌会议结束后,工作坊主持人兼点评嘉宾谭刚教授、陈志刚副教授围绕参会论文分别发表了看法。谭刚教授指出,史学研究要注重将日本研究放在世界史研究的框架之下,进而提升研究价值。陈志刚副教授认为,疫病研究要重视对新文化史的借鉴,关注疫情中的国家应对与社会互动。总点评嘉宾李卓教授详细指出了参会论文的长处,并针对论文逐一提出了改进建议。

在闭幕式上,李卓教授应邀发言。李卓教授说,青年工作坊这种活动形式对学术创新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跨学科交流使青年学者受益匪浅。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方法得以贯通,不同领域的理论对于日本研究有极大的启发。她还对与会青年学者寄予深切期望,希望青年人继续前行、共同努力,持续推进我国日本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最后,李卓教授再次对学院的大力支持、精心准备以及悉心安排表示感谢。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各项学术活动的开展。本次工作坊吸引了学院青年教师的广泛参与,他们在跨学科的碰撞中分享了真知灼见,推动了学术相长。学院积极搭建“工作坊”这种小而精的学术平台,对青年教师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