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团队成功召开“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高”专题讨论会
发布时间2018-06-23 10:19:48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次

2018年6月21日下午,中国古代史团队老师济济一堂,在学院小会议室召开 “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高”专题讨论会。此次活动由卢华语教授主持,中国古代史团队的郑家福教授、陈宝良教授、邹芙都教授、孙运君副教授、温翠芳副教授以及讲师陈安民、鹏宇、苏家寅、高海燕、苏俊林等博士参加研讨。

国家社科基金、或者其他不同层级社科基金的申报,都是专业教师在某一阶段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项目,又对研究者下一阶段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这种良性循环的过程,也正是对项目承担者研究能力持续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检验过程。有鉴于此,邹芙都教授在汇报近几年学院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今年就有9个课题立项,立项率接近80%)的基础上,与团队诸位成员分享了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体会和经验。他指出在项目申报中,项目的选题、论证、前期成果,这三项是关键。选题要新颖、醒目、有冲击力。同时选题也要考虑如下几个维度:1.有没有问题意识?2.有没有紧扣热点问题?3.学术价值是否得到彰显?在基础研究课题的申报中,要注意新资料、新视角、新价值(彰显学术价值)。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课题的申报中,要注意下列原则:一是累积性原则;二是指向明确性原则;三是研究范围的适度性原则;四是普遍性原则;五是地域性原则。项目论证要紧密围绕课题展开评述,评述要分层次、按主题展开。归纳中不要采用文献罗列法,每一主题评述完皆应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各位老师均表示从邹教授的经验分享中收获颇丰。

随后讨论会进入第二个环节,即古代史团队就“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陈宝良教授认为就此话题可分为持续发展和提高两方面。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而史学更是讲积累,厚积而薄发。文章的发表要建立在读书和积累的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处理读书积累同文章发表的关系就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术界什么时髦就研究什么,虽然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在治学上恐有不妥。另外,他也谈到了在治学上博与精的关系。博而杂不如精而深。此外年青教师要关注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也要注意新的研究方法和新史料的运用,在完成一定的积累之后力争实现自我超越。    

郑家福教授指出,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要同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院的发展相结合。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高要和国家政策相结合,同国家双一流学科的建设相结合。学科建设取得了发展,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很大助益。此外,青年教师要确定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研究的成果要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稳打稳扎进行研究。也要积极关注各级项目的申报,多出去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为科研能力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陈安民老师谈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他指出历史学科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任务,科研要为教学提供帮助。项目、科研和教学要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发展。年青教师要自觉地提高学术追求,从而推动自身发展。创新不仅要超越前人还要超越自己,在研究成果方面,既要力争数量的增长,更要注意结构的拓展。


卢华语教授指出,专业教师研究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应该把握“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即不断调整你的知识结构、调整研究思路和方法,关注新资料并很好地加以运用,使自己研究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关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卢教授认为,二者并不矛盾,高校的教学要以科研为支撑,如何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恰到好处地转化为教学内容,给学生传递最新的学术信息,推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深度,有质量,对学生有启发、有帮助,这同样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师研究能力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最后,卢华语教授对此次讨论会进行了总结。她说,我校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有优良的传统和较深的底蕴,可以说我们很多老师都见证了中国古代史学科和历史文化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而且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受到同行的赞誉。从目前团队的年龄结构看,除两位六零后教师外,更多的是七零后、八零后的青年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只要大家潜心钻研,扩大视野,加强与国内和国际学界的交流,增强我们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真正做到研究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高,中国古代史团队今后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

 (历史文化学院温翠芳、李松柏供稿)